《2022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 去年全省优良天数达242天
再过三天,我们将迎来六五环境日。6月2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2022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2023年六五环境日的具体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杰介绍,《2022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2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资料图】
2022年全省优良天数为242天
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为47.7微克/立方米,低于国家目标3.7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为79微克/立方米,低于省定目标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为242天,多于国家目标8天;重污染天数为9.9天,少于国家目标0.3天。
6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全部达到考核要求
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国家考核的160个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131个,占81.9%,高于国家目标7.6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国家考核的6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全部达到考核要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及总干渠河南出境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保障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全省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以及地下水质量稳定达到国家目标。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以上图片均来自《2022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昼间声环境质量评价等级较好
城市声环境和辐射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全省省辖市及济源示范区昼间声环境等效声级平均为53.3分贝、质量评价等级为二级(较好)。全省省辖市及济源示范区昼间道路交通声环境等效声级平均为64.8分贝、质量评价等级为一级(好)。电离辐射环境和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稳定。
发布会上介绍,关于2022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更多信息和公报全文可以通过省生态环境厅官网、官微等渠道查阅。
“美丽河湖”润泽幸福生活 河南上报丹江口水库等5个优秀案例争创国家级美丽河湖
去年评出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23个
发布会上,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李莉在答记者问中介绍,河南省去年开展了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工作,相关做法获得了生态环境部的好评。将美丽河湖建设与保护相关工作内容纳入到了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里。印发了《河南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定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办法》要求,评选出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23个、提名案例4个、特别案例2个。去年12月24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生态示范创建暨美丽河湖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宣读了首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特别、提名)案例名单。鹤壁市和永城市分别介绍了“淇河”和“日月湖”美丽河湖建设经验。
图片来源:《2022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上报丹江口水库等5个优秀案例争创国家级美丽河湖
今年,河南省将持续推动美丽河湖创建工作,积极争创国家级美丽河湖。去年,在省级评选基础上上报了保障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丹江口水库、采煤塌陷区治理的永城日月湖、人与大天鹅和谐共生的三门峡天鹅湖、城市建设融入生态理念的平顶山白龟湖、生态修复效果显著的洛阳伊洛河等5个优秀案例参与国家评选,接下来将邀请部环科院有关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帮扶,积极争创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根据去年评选结果,在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典型的河湖所在地,适时召开美丽河湖现场会,现场直观学习创建美丽河湖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经验交流,将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不断深入。
持续开展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目前,河南省2023年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的函已经下发,接下来,将根据方案要求,在各地自愿上报的基础上,邀请有关专家给予技术指导,并会同有关单位,按照评选相关要求,开展现场核查、材料审核、专家评议、公众投票等环节,公布一批省级美丽河湖名单。同时,积极参加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从省级美丽河湖名单择优上报生态环境部。将通过我厅门户网站、新闻媒体、主流媒体、报纸等方式加大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的宣传工作,让老百姓对水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河南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千里生态廊道扮靓全国首个“白天鹅之乡”
发布会上,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综合处副处长赵恒在答记者问中介绍,近年来,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人民群众良好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2020年以来,黄河干流连续三年保持Ⅱ类水质,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因水质改善显著,河南先后获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流域水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劣V类水质断面稳定消除,2022年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88.6%,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沿黄1268公里复合型生态廊道建成
沿河打造千里生态廊道。加强生态廊道标准化建设,黄河干流右岸全线贯通,建成沿黄1268公里复合型生态廊道。流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濒危动植物种群明显增多,到三门峡栖息越冬的白天鹅达到1.5万只,成为全国首个“白天鹅之乡”。
饮用水源地达标率等均达到100%
流域保持多年环境安全。完善分类防范措施和应急响应机制,流域医疗废物处置率、饮用水源地达标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未发生危及水质安全的突出环境问题和重特大生态环境安全事故。
河南力争2025年前全面消除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 三地成为国家级治理试点
发布会上,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刘书强在答记者问中介绍,近年来,河南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纳入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与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统筹推进,紧密结合“治理六乱、开展六清”活动,突出重点、综合施策、治管并重,河南省排查出来的1296条农村黑臭水体已完成整治466条,农村的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河南省农村黑臭水体存量还比较大,治理任务还比较重,河南将突出重点、持续攻坚,力争2025年前全面消除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纳入国家监管清单的612条全部治理完毕。
排查|建立不同层次水体清单,努力实现“动态清零”
实施重点治理,以面积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水体为重点,优先治理纳入国家监管清单的农村黑臭水体,实施“拉条挂账、逐一销号”。持续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常态化排查,建立不同层次水体清单,努力实现“动态清零”,发现一处、消除一处。对整治完成的农村黑臭水体开展水质监测,确保水质符合国家要求。同时,对整治结果开展“双公示”,通过县级媒体等向社会公开、在所在村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治理效果经得起各方检验。
治理|周口、漯河、平顶山为国家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
农村黑臭水体成因复杂,涉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种植业污染等多重因素,关键是“控源截污”,必须系统治理、综合施策。针对黑臭水体问题成因,因河因塘施策,突出标本兼治,综合采取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统筹推动黑臭水体与生活污水、垃圾、农业面源等综合治理。支持周口、漯河、平顶山实施好国家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在治理技术、治理模式和管理管护上探索方法路子。
监管|确保治理后的水体长治久清
实施长效管护,“三分在治、七分在管”。农村黑臭水体季节性,易返黑返臭,必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生态环境部门将配合水利部门,推动河长制湖长制向村级延伸、向水体覆盖,进一步压紧压实乡村河流、小微水体基层河长责任。建立信息公开及监测评估制度,发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公众参与水体监督管护。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中高点视频监控等手段开展监管,确保治理后的水体长治久清。
“加”服务“减”审批 河南为建设项目环评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保障
发布会上,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高贺文在答记者问中介绍,近年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持续深化环评领域“放管服效”改革,在环评审批中实施了一揽子惠企政策,保障重大项目及时落地见效。
为建设项目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的服务保障
主动帮服,严格执行稳经济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要求,成立省市县三级环评服务专班,对重大项目台账管理、提前介入、跟踪帮服;持续开展“万人助万企”“企业服务日”等活动,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全程指导、挂单销号,为建设项目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的服务保障。
推行环评豁免、告知承诺制审批等改革试点
在服务上做“加法”。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环评审批推进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的通知》等多个文件,推行环评豁免、告知承诺制审批、打捆审批、总量豁免管理、并联审批、实施入园项目简化环评改革试点、赋予郑州、洛阳、南阳、许昌、郑州航空港区省级环评审批权限,推动各地向县区赋予市级环评审批权限,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企举措大大简化了环评编制内容,有效压缩了审批时间。
2022年全省近2000个项目免于环评
在审批上做“减法”。所有环评审批事项统一进驻行政审批服务大厅,推动网上办理,实现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同时常态化启用绿色通道,将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三分之一,最大化提升环评审批质效。通过一系列环评保障措施,2022年全省近2000个项目免于环评,1327个项目环评实施了告知承诺审批,222个交通、水利项目豁免总量管理,为稳经济、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河南今年蓝天保卫战治理任务出炉 全力推进大气多污染物协同减排
发布会上,在答记者问中介绍,2023年,河南将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攻坚相结合,以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污染天气、臭氧污染、柴油货车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力推进大气多污染物协同减排。
有序推进落后燃煤小热电机组和燃煤锅炉关停整合
依靠结构调整消减污染存量。坚持把结构优化调整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治本之策,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加快碳素、耐火材料、包装印刷、家具制造等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有序推进30万千瓦以上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半径30公里范围内的落后燃煤小热电机组和燃煤锅炉关停整合,实施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铸造等重点行业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持续推进清洁取暖和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大力推动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建设,提升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水平,加快城市建成区公交、出租、环卫、物流配送、水泥罐车、渣土运输车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从源头上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
年底前钢铁、水泥企业污染物达到超低排放要求
依靠工程治理深挖减排潜力。坚持把重点领域污染治理作为大气污染防治重要举措,深化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综合整治,开展简易低效治污设施提升改造,强化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及油品储运销VOCs深度治理,全面提升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水平,年底前全省钢铁、水泥企业污染物排放达到超低排放要求。加强施工、道路、堆场、裸露地面扬尘防治精细化管理,力争把城市平均降尘量控制在7吨/月·平方公里以内、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以上。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焚烧监管力度,持续推进农副产品加工、种植养殖业、农村生活散煤清洁能源替代,严防严控散煤复烧,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开展联防联控统一应对重污天气
依靠联防联控强化管控实效。坚持把开展区域联防联控作为应对重污天气的有效抓手,强化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推行重污染天气分类分级精细化管控,加强应急减排清单标准化管理,继续实施水泥熟料、砖瓦等行业季节性生产调控,建立联防联控、信息共享、重大项目会商、统一预警响应和联合执法机制,综合采取远程监测监控、入企监督指导、污染高值预警、实地监测溯源、综合分析应对等方式,全面提升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实效。
建立健全监测数据质控体系
依靠科技支撑提升监管效能。坚持把信息化监管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优化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加快重点乡镇空气自动监测站六因子升级改造,推进交通污染专项监测和工业园区专项监测站点建设,加强电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烟气脱硫脱硝氨逃逸防控,推动重点行业排污环节视频监控设施安装联网,完成涉气排污单位自动监控设施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升级改造,建立健全监测数据质控体系,严厉打击监测监控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河南公布首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
(来源:河南发布)
上一篇:水生木微信头像(水生木)
下一篇:最后一页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