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今日报丨来宝山开启一段考古之旅,探寻曾为上海北郊四大名镇之一的“铁大场”
来源: 上海宝山      时间:2023-05-02 17:50:26

海派城市考古,一种时下正流行的沉浸式微旅行方式,是上海这座城市一张特别的名片。一条小街、一座老宅、一处角落,“考古”可以是祖辈的故事,也可以是儿时的记忆。


(资料图片)

宝山“南大门”大场镇,清时曾为上海北郊的四大名镇之一,素有“铁大场”之美誉。清光绪《宝山县志》记载:“大场镇,在县治西南三十里,宋时置盐场于此,而得名。”

大场地区成陆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唐宋江苏海滨盐业逐渐发展起来,开始有人陆续落户当地靠煎盐、打渔为生。起灶煎盐的地方,大多称灶、场,或称团、总。大场为煎盐盛地,取“场”字极是恰当,又因场子甚大,故名“大场”。

《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131-1224年)大场已开设港口以及征税点,故大场还有“官场”之名,当时的制盐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嘉定志书《练川图记》中已经出现“大场镇”的记载。彼时,宝山地区植棉面积正迅速扩大,纺织业发达。“机声轧轧,子夜不休,晋(山西)、陕(陕西)布客和徽(安徽)商均在此设店,收受棉花、土布、市面极为繁盛,非到深夜不散”。至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大场集镇已颇具规模。

清代中期,集镇更趋繁荣,时称“大场虽小三里长,镇上九桥十八弄”。

民国初年,大场又有进一步发展,县志云:“东西一大街长约三里。中市有北街一街,长不及一里。大小商铺三百余家,商业首推布疋,棉花次之”,镇区已经向南北拓展,其中不乏恒乾茂、大仁、盛昌祥这样的老字号布店。

到民国中后期,镇上的饮食业迅速发展,曾有“十家三酒店”之说,著名老店有鼎盛、大华酒楼。此外,还有恒顺、洪泰米行;渭东、浦颂记、稻香村食品店;康裕、万益酱园等。

曾经的走马塘和场中路

那么“铁大场”,到底铁在哪里呢?

说法一:大场集镇上打铁的多

走马塘又称钱溪,刚开挖时主要用于运盐,史志称之为“以收鱼盐之得”,后成为吴淞江北边的重要运输河道,水上交通繁忙。大场位于钱溪的中段,是水路交通要道,河中船只来往密度甚高,加上大场集镇就靠着钱溪,可供船户停留歇脚。于是,流动的铁匠看到了商机,他们把打铁的摊位设在河边,为船户修船打造铁钉。

南宋初期,韩世忠在钱溪岸边驯马练兵(走马塘的名称由此叫响),铁匠们又有了新的打铁业务,即为韩世忠军队的战马打造铁马掌。又是船钉,又是马掌,一时间三里长的河堤上叮叮当当打铁之声不绝于耳,“铁大场”也就名声鹊起、不胫而走了。

说法二:“铁大场”是依据上海北部地区重要集镇的经济繁荣程度而进行的排列,大场排在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之后,故称铁大场

大场在宋代逐步形成集镇,到了明代,商业初具规模。明朝正德年间,纺织业发展,大场成为重要的土布交易市场。长约三里的东西一条街,大小商铺三百多家。贸易以土布居首位,也有粮食和日用杂货,市面繁荣,百业兴旺,非至深夜不散。陕西和安徽等省的客商,也纷纷来此开店经商,扩大了大场的外向交流。

清代雍正年间,“铁大场”与“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并举,成为上海北郊四大名镇之一。诞生于清道光年间的著名老店万益酱园,与吴淞万盛、江湾元豫、罗店齐和顺齐名,合称四大官酱园。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曾经的铁大场,如今在奋进宝山“北转型”的新征程中,不断推动科创产业的加速与集聚,正在成为宝山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核心区。

大场镇景点推荐

上海陶行知纪念馆

地址:武威东路76号

开放时间:8:30-16:00(周一闭馆,15:30停止入场)

徽州古宅

地址:沪太路2751号

开放时间:9:00-17:00

(来源:上海宝山)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