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良经验”写进希望的田野,“稻田守护者”在逐梦奔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藏在大庆盐碱地里的夏天
核心提示:7月7日,小暑。
北方。大庆。田里的水稻,在阳光下尽情舒展着叶片。
只有不到南方水稻一半的时间生长,此刻,在最关键的孕穗期,她们不想错过一丝光、浪费一缕风,努力生长。
和稻苗们一起格外珍惜夏日光阴的,是一群“稻田守护者”:
看,卞景阳的脸庞又晒得黝黑,他的夏天,全部交给了身后的稻田;
看,风尘仆仆的张明聪,外出“取经”后又扎进了试验田,他的夏天,“主打”一个忙忙碌碌;
看,蔡云楼、邢才,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人,汗水里滚土地上奔,他们的夏天,在滚滚稻浪里追逐梦想……
同样的夏天,他们做着同样的事——盐碱地上种水稻。
从农业科研人员到企业老板,从“土专家”到普通农民,在大庆,有一群人与盐碱地较着劲儿:40万亩盐碱地中已有近4万亩被成功改良。
前不久,大庆的盐碱地改良成果先后上了央视《新闻直播间》“在希望的田野上”栏目和央视新闻客户端“正直播”栏目。
走吧,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大庆人破解沉睡资源的“秘籍”,去看一看藏在大庆盐碱地里的夏天。
在试验田里忙碌的张明聪(右一)
科学家的“夏日份骄傲”
盐碱地上的水稻在顺利孕穗
自从在直播间分享了如何改良盐碱地的经验后,卞景阳出了“名”,同行纷纷向他表达敬意,老同学打招呼要来大庆向他取经……
这个夏天,更让卞景阳骄傲的是,田里的水稻长势良好,正在顺利孕穗。
盐碱地,是大庆的一块“心病”。
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如肇源、杜尔伯特、林甸等地,素有“碱包垃,破皮荒,光上粪不打粮”的说法。
很多地段的PH值超过9,几乎“一毛不长”,农民只得“望地兴叹”。
卞景阳和他的团队所做的,就是给盐碱地“把脉会诊”,然后“对症下药”。
作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中试与示范科学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副研究员,卞景阳从2015年开始研究盐碱地种水稻。
最初,他主要研究盐碱地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经过多年摸索,形成了一套详细的盐碱地水稻种植模式。
后来,他又研究起了耐盐碱地的水稻品种。
在国内外上千份水稻品种中,他筛选出耐盐碱的品种进行试验。其中,耐盐碱水稻品种龙稻21在大庆市红旗泡附近的盐碱地上种植了近3000亩。
从插秧到收获,每一步都按照科学严谨的种植流程进行,所有细节都详细记录在案,最后归纳总结,形成了针对大庆盐碱地的水稻生产技术模式。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
大庆市肇源县新站镇去年那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今年已变成了盐碱地改良项目的预备试验田。经过黑龙江省水利水电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大庆试验站、黑龙江省农科院大庆分院等科研单位通力合作,今年夏天,这里已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
大同区双榆树村3000亩盐碱地改良水稻田水稻长势良好
农业教授的“夏日份忙碌”
不断“改良”农民的“致富药方”
刚刚从南京学习回来的张明聪,又一头扎进了试验田。
“针对盐碱地温室气体排放数量不清、本底值不明等问题,到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进行交流学习,希望能为盐碱地温室气体排放检测、估算和减排潜能评估建立系统方法。”这个夏天,张明聪忙碌的日程表上,每一项都离不开他的试验田。
张明聪,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系副教授,从2013年起,便开始探索“改良盐碱地”,带着学生走访松嫩平原各处盐碱地,沿途所见,盐碱地种粮的不易,深深触动着他的神经。
张明聪暗暗发誓,一定要让盐碱地“稻花飘香”“种菽成金”。
通过10年研究摸索,他的团队总结出一套苏打盐渍土改良技术模式,研制出盐碱地改良配套肥10余种。2022年3月,综合改良苏打盐渍土的方法拿到了国家发明专利。
然而,推广过程中,农民因受困于传统思维,对此热情不高。
用事实说话最有效,他的团队便进行种植示范,与大庆启隆农业科技公司合作,选取100亩盐碱地进行改良示范。
2019年9月,专家到他们的试验田进行实地测产:试验田亩产416.37公斤,对照田亩产246.81公斤,增产169.56公斤,能使农户亩增收254.34元。
这一回,农民纷纷找上了张明聪:“我也要改良盐碱地……”如今,团队成果已应用于大庆市、白城市、内蒙古、宁夏和新疆等多个盐碱地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辐射1000余个乡村,近3年累计推广20万亩左右,累计为农民创收3000余万元。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碱地曙光——盐碱地上崛起乡村振兴新高地》项目获得了银奖。
这个项目解开了盐碱地的种植“密码”,填补了大庆地区苏打盐渍土改良技术的空白。
卞景阳在采油六厂盐碱地试验田查看水稻孕穗情况
“实践者”的“夏日份梦想”
让更多“生态绿”取代“盐碱白”
在方方正正的“田字格”中,嫩绿的稻苗已长到了20多厘米,蓝天映在水中,耳畔不时传来阵阵鸟鸣。
这个夏天,站在肇源县鲶鱼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稻田前,让人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水里有鱼虾蟹畅游,岸上有稻浪翻涌。
早在20多年前,鲶鱼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蔡云楼便筹集资金开始向盐碱地要效益的艰难探索。他们尝试进行盐碱地改良的主要办法是“水洗”,即用大量水浸泡、冲洗盐碱地,同时辅以养殖鱼虾蟹,降低土地的盐碱度,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状况和生态环境。
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投资数千万元,最终成功改良了约3万亩盐碱地种植水稻。如今,这片盐碱地已成了“鱼米乡”。
从“不长草”到飘来“稻花香”,盐碱地也在大同区老山头乡永龙村邢才的手中变了模样。
邢才深知盐碱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14年,他有了改良盐碱地的想法,自掏腰包外出考察。2018年,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邢才把想法变为行动。
邢才根据村里土地的实情,用5年时间,让适合水稻生长的耕作层渐渐变厚,改造面积、水稻产量也在逐渐增加。
产量有了,邢才还在质量、效益上尝试着:引入了稻田鸭、稻田蟹,打造生态大米种植基地。
自打乡村振兴项目又落户改良项目区,邢才又有了新打算。他说,要向高端农业、生态农业更进一步……
作为国家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已经有越来越多力量致力于盐碱地的科学治理与利用,越来越多的新模式相继出现。
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生态绿”取代“盐碱白”,在大庆的盐碱地上,每一年都会邂逅不一样的夏天。
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戴小民
上一篇:见证历史!首只强制退市可转债进入退市整理期,30年首次
下一篇:最后一页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