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对于张来勇来说,又是一个“实现”之年——“大型乙烯关键技术升级与工业应用(大乙烯二期)”重大科技专项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中国石油乙烯技术跨入2.0时代;广东石化120万吨/年乙烯装置投产运营,标志着国内最大规模国产乙烯工艺包顺利通过“大考”。因在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的突出贡献,他本人也捧回了沉甸甸的“全国创新争先奖”。
回望自己35年的职业生涯,张来勇动情地说,作为一名工程师,能够参与并实现国产大乙烯的两次跨越,潜心尽力铸造“国之重器”,是“一代化工人应该承担的使命”。
1988年,张来勇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硕士毕业并入职寰球公司,与“石化工业之母”乙烯结缘。彼时的我国石化行业,正处于大规模引进阶段,国内科研设计人员需要研究不同的乙烯工艺流程,在消化与学习中缓慢进步。年轻的张来勇跟随前辈们陆续开发小规模裂解技术、分离技术,实现了小型裂解炉等关键装备的国产化,但乙烯成套技术国产化始终没有突破。
(资料图片)
闯关破局之战于2008年打响。那年,中国石油决定设立“大型乙烯装置工业化成套技术开发”重大科技专项,以大庆石化公司新建的60万吨/年乙烯装置为依托,实施乙烯技术国产化。项目被列入国家专项工程,由寰球公司担纲。此时已成长为总工程师的张来勇担任项目长,带领团队开始了历时5年的攻关。
“设计不仅需要从理论上考虑,而且要考虑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作为龙头装置的乙烯停下来,一天的损失可能就是上千万元。”压力沉肩,张来勇带着大家一门心思扑在研发上,没有节假日。
付出终有回报。2012年10月5日,国内利用首套自主技术建设的乙烯装置一次投产成功,各项指标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些指标甚至优于国外技术。自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乙烯成套技术的国家。那天晚上,在装置现场的张来勇和团队成员久久未眠。
2015年,乙烯成套技术获中国石油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6年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乙烯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大大推动了核心装备国产化进程,带动了下游上千亿元的产值,但张来勇并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面对全球乙烯行业呈现出裂解原料轻质化、多元化和装置规模大型化的新趋势,2017年,中国石油设立“大乙烯二期”重大科技专项,依旧由寰球公司担纲,张来勇再一次站到科研的最前沿。
这又是一个5年的征途。在大乙烯二期中,他带领团队实现了乙烯原料由石脑油到气体原料、重质液体原料以及煤基石脑油和甲醇等多种原料的全覆盖,形成了七大系列40余项技术成果,实现了中国石油乙烯技术“从有到强”的跨越。其中,百万吨级乙烷裂解制乙烯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长庆、塔里木两个乙烷制乙烯国家示范工程,被评为中国石油2021年十大科技创新成果。这两套乙烷制乙烯工程于2021年先后投产,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50万吨/年超大型多种原料制乙烯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广东石化新建乙烯装置。与此同时,张来勇还主持设计了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400万吨/年煤制油及其产品制乙烯工程,实现了煤间接液化制油工程的集成设计和煤炭清洁高值利用的重大突破,并荣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石化行业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转型升级,‘绿色’生产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提高电气化率、研发更加绿色环保的减碳新技术、推广人工智能技术、推进非传统的乙烯生产技术研发,这些都是乙烯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虽然已过花甲之年,张来勇依然在为绿色炼化谋划长远。
下一篇:最后一页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