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大贵口村种植园区一角。
李 川摄
制图:汪哲平 沈亦伶
(资料图片)
出北京市区,沿京密路、京沈路,一路向东北行,来到了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
一
“我是奔着大贵口这块幸福地来的。”多年以后,于桂荣回想起往事,如是说。
1987年,23岁的于桂荣揣着自己攒下的1600元钱,从承德县安匠乡嫁到大贵口村。年底,儿子出生。
那时的大贵口村,与承德其他乡村相比,称得上鱼米之乡。滦河水滋养的一季稻做出的米饭,粒粒醇香。
但是,种水稻可不轻松。
3月初,稻田翻耕。那时没有旋耕机,只能靠人力挖。一天下来,于桂荣的手起了泡。中旬,稻池地开始蓄水育苗,待苗子可以栽了,更累人的活儿才真正到来。
下田插秧,天蒙蒙亮就开始干活,夜色朦胧才收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回到家里,于桂荣还要做饭、照顾孩子。好在,她心气高,干劲足,不怕累,别人能干的,自己也能干。
当然,别人家有的,她家也要有。见别人家买了一个电饭煲,于桂荣也买了一个。不久后,她又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家里的生活不断改善。
谁知,那年腊月里,孩子生了病,高烧不退,夫妻俩急急地把孩子送去医院。再从医院里出来,孩子无恙了,兜里的钱也花光了。
那时的大贵口村,吃喝不愁,一家子一年下来,稻谷能收几十麻袋。就是没地方赚钱。平日里的吃穿用度,都用稻谷换。眼看马上要过年了,于桂荣想给孩子买点肉解解馋都不敢。丈夫张凤想去找父母借点,却张不开口。家里还有弟弟妹妹,父母也不容易。
可是,不能让孩子饿着肚子过年。于桂荣用稻谷换了几斤豆腐。她把能想到的豆腐做法,全施展出来,一家三口吃了几天豆腐泡、拌豆腐、冻豆腐……
于桂荣偷偷地抹眼泪。日子不能这么过下去,她暗下决心。
二
大贵口村“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仅有七分地,但交通便利,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村子周围燕山绵亘,村子南边滦河水清。每逢雨后,形态各异的山体多呈红色,成为一道景观。
美丽的自然风景,也滋养了聪颖的大贵口人。
多年前,村民高玉禄就建成了双滦区第一个蔬菜大棚,种植黄瓜,渐渐地规模越做越大。看到高玉禄不断往外卖绿油油的黄瓜,也想让钱袋子鼓起来的于桂荣,找到了方向。
然而,婚后第三年,丈夫患上肾结核,不能干重活了。于桂荣又担任起村里的妇女主任。孩子小,工作忙,家里事情也多。于桂荣只能先顾着眼前的事儿。
有了高玉禄带头,村里人的心思也渐渐活泛起来。
村南那片土地上,蔬菜大棚像雨后的蘑菇,今儿冒一个,明儿冒一个。小叔子张伟也跟着建起了大棚。雇不起挖机,张伟就一锹一镐地人工垒起保温墙。虽然辛苦,但收成也没辜负人。
眼看大伙儿都在勤劳致富,于桂荣等不下去了。
1993年,在村民先试先行的基础上,大贵口村所在的偏桥子镇政府因势利导,开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于桂荣与丈夫商量后,贷款2800元,也建起一座大棚。村委会又领着有意愿的村民代表,赴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参观学习。于桂荣也跟着去了。在那里,她一遍遍地问,将种植技术刻在了心里。回来后,便用到了自家棚里。
一年大棚种下来,一算账,毛利1万多元,还清了贷款,手里还有了余钱,于桂荣的心一下子踏实了。更令她高兴的是,丈夫的病已经痊愈,可以外出做工了。
第二年,夫妻俩又添了一个女儿。
日子越过越好,家里又添了人口,怎能不高兴?脚下这条山谷,村南流淌着的滦河,都在为于桂荣家的变化而高兴。
三
于桂荣家的第一代大棚是竹竿棚,不耐用。几年后,更换成水泥骨架棚,后来,镇政府又适时推广了电动卷帘机。
换上电动卷帘机的那天,摁着开关,于桂荣笑得合不拢嘴。
勤劳的大贵口人,种黄瓜、种西红柿……他们不断调整种植品种,力求发掘土地的最大价值。一座大棚一年的收入,由原来的两三千元,变成了三四万元。渐渐地,大贵口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日月交替,朝夕轮回。大棚中的蔬菜,起了一茬,又走了一茬。于桂荣脸上的皱纹渐渐增多,腰板却比过去更直了。忙碌的她,快步穿行在村里村外,奔走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路上。
时光到了2018年。于桂荣家的大棚换成了钢制骨架,开始种植新品种——牛奶草莓。翌年,又有村民引进了佛手瓜尖、大樱桃等高附加值作物,一座大棚的年收入增加到八九万元。
2019年,在大贵口村原第七村民小组的位置,莲花山景区建成,并成为承德市旅发大会的承办地。这个夏天,大贵口村格外热闹,村里出现了很多陌生的面孔,他们左瞧瞧、右看看,这里拍张照、那里留个影。
那天,于桂荣从自家大棚里出来。望着白浪翻滚的滦河,她拿出手机,以村庄为背景,也给自己拍了张照。
于桂荣的内心满是喜悦。她相信,大贵口村还会不断地发生改变,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将来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四
2022年4月中旬的一个傍晚,于桂荣急匆匆走进家门,刚要准备做饭,丈夫张凤就凑上前来。
“村里要把大棚都拆掉?”张凤问。
“是啊。”于桂荣答。
“为啥呀?”张凤追问。
“为啥——难道你不知道?”于桂荣反问。
张凤一愣,旋即憨憨地笑。
大贵口村靠大棚致了富,现在却进入了瓶颈期。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形不成合力;大棚东一个、西一个,布局横七竖八,土地利用率不足六成;旧棚使用时间已久,不再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种植区无公共设施,没有排洪沟、田间路,到了雨季,滦河水上涨,山洪水下泄,棚与棚之间形成积水,一走两脚泥,游客们来了,想“采摘”都不方便。
“都拆哪家的?还建新的吗?具体怎么个拆法?”张凤又抛出一串问题。
“不建新的,你靠啥活?”于桂荣边切菜边笑道。
“透露一下消息呗?”妻子是村党支部委员,张凤想打听点消息。
“村里马上开会,会上听去。”于桂荣说。
大贵口村召开了种植户代表会。村党支部书记李双军先是给大家介绍了大贵口村的发展情况,村里要建田园项目,打破收入瓶颈,还要将大贵口建成美丽宜居新农村——这些规划,人们早有耳闻,如今从村支书嘴里说出来,大家悬着的心也就落了地。
“书记,这个大棚,咋个拆法?”有村民问。
“旧棚村里统一评估,按价补偿,先拆的有奖励。”李双军示意于桂荣等村干部给大家发放明白纸,“新棚建成后,想继续种的,可以回购,政策每亩补贴4.8万元,政府提供贴息贷款……”李双军细细解释。
“我家肯定种!”人群中,张凤大声说,“对了,这个新棚占地怎么算?”
“是这样,为了咱大贵口的长远发展,经镇政府批准,今后,村里的土地要实行数字化管理……”李双军解释道。
“咋个数字化?”有人问。
“经过确权,发土地证,但证书上只写土地亩数,不规定四界。”
“就是说,不再写哪块是他家的、哪块是我家的呗?”
“没错,你家承包的土地亩数不变,经营权进行数字化登记,入股村集体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数字化流转,收益按你的入股份额进行分配,这就是土地数字化。”李双军看了看手中的文件,继续说,“这样,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边界,就是边界虚拟化了。”
“有啥好处?”张凤没忍住,又问。
“好处就是,村里的土地可以集中连片使用,有利于集体开发,大伙儿只会增收,不会受损!”于桂荣替李双军回答了。
夫妻俩一唱一和,逗得大家都笑了。
五
125座老旧大棚,从签订协议到全部拆除,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又过去了3个月,136座新型大棚,整整齐齐地立在了滦河岸边。
人们给园区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山谷田园。
园区内统一规划了道路,修建了4条4米宽的柏油马路。新大棚临近园区道路,方便游客采摘。还建了停车场、餐厅等一系列公共设施,为游客提供便利。
于桂荣家的新大棚,位于山谷田园2—15号,距离滦河仅300多米。那天,她和丈夫第一次走进新棚,看哪儿都新鲜,心里别提有多激动。
大棚内,安装了“温湿度传感器”“气象传感器”“土壤墒情传感器”,还有高清摄像头,对大棚的各项环境状况能够实时感知。人在家中的于桂荣,只需拿出手机,就知道大棚里的蔬菜何时需要浇水,何时该施肥。倘若大棚内出现意外情况,温度、湿度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系统还会自动形成预警信息,通过手机及时提醒她。
村庄里,人居环境的变化更是喜人。
残垣断壁消失了,厕所改造了,修建了休闲广场,家家户户做了外墙保温,空气源热泵代替了煤炭取暖,自来水入户全覆盖,污水统一收集、集中处置。最让大伙儿眼前一亮的是,头顶再也没了凌乱的线路,房前屋后不见了各类线缆线杆,大贵口村破天荒实现了强弱电入地……一排排农家屋舍,灰瓦、中式院墙,墙上是五颜六色的彩绘。青山绿水间,大贵口村如此美丽。
2022年11月,大贵口村入选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那天,于桂荣站在自家大棚前,正在为远方来的客人介绍自己的村庄——“幸福大贵口欢迎您!”
她的脸上,闪烁着自豪而幸福的光。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27日 08 版)
【责任编辑:邵冰琦】上一篇:北京现代dms系统登录 北京现代dss系统 世界快讯
下一篇:最后一页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