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当前中国化工行业仍处在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当中,主要产品依然维持高增长态势。伴随着产能的进一步扩张,当前中国化工行业的供需结构面临重塑,行业也面临全新竞争局面。此外,产能增长将带动进口依存度较高的产品国产自给率不断提升,对于进口形成替代将是大势所趋。而对于部分产能过剩加剧的行业来说,积极寻求出口渠道也将尤为迫切。
2018-2022年中国化工行业处于产能扩张阶段,该阶段驱动产能增长的因素主要是一体化趋势的逐步推进(主要是炼化一体化集中投产)、原料多元化(包括低成本原料驱动)、新增消费等。在重点统计的90个产品中,近5年超过70%的产品实现了两位数的产能增幅,其中产能增幅超过100%的有9个产品(见图1,图2);增幅在50%-99%的有22个产品,另有41个产品增幅在10%-49%之间,产能增速低于10%的只有18个产品。
(资料图)
产能增长在匹配需求提升的同时也导致供给过剩程度加剧
近年来石化产品产能快速增长,一方面在匹配需求增长、形成进口替代的同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供给过剩程度的加剧。图3为主要石化产品2022年和2018年供需比的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2022年供需比较2018年几乎均有所提升,说明供需矛盾有所扩大,尤其是在炼化一体化链条当中的产品,过剩程度提升较快。
国内产能过剩程度加剧,海外市场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迫使企业寻求出口来解决供给增长的压力。近两年许多出口企业加大了出口力度,出口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其中PVC、PE等产品2022年出口创历史新高。
产能扩张周期中上下游产能增速错位,部分行业竞争程度加大
本轮石化行业扩能周期中,炼化一体化是主要驱动因素。由于炼化一体化行业产业链较长,建设周期也相对较长,因此容易造成链条当中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产品出现产能增速不匹配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将加大行业的竞争压力。以纯苯和苯乙烯为例,苯乙烯2018-2022年的产能增速达到了89%,但是原料纯苯的产能增速是62%,两者产能增速严重不匹配,这在造成苯乙烯自身行业竞争加剧的同时,还面临原料阶段性供给短缺的问题,盈利能力进一步受到影响。此外,一体化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主要是石化链条当中偏下游的产品,这无疑也会加大这些下游产品的竞争压力,从而改变上下游链条当中的价值链传导方向。
2023-2027年石化产能延续扩张步伐,部分行业或将面临洗牌
2023-2027年,中国主要化工品将延续产能增长势头,大部分产品依然维持两位数的增幅(见图4),其中顺酐、EVA等在可降解塑料、光伏等消费端发展驱动下在此期间的产能增幅均超过了100%(见图5)。环氧丙烷、PE、辛醇、正丁醇等产能增幅也达到了50%以上。此外,丙烯、PX、纯苯、苯乙烯、乙二醇、聚丙烯、PTA等依托裕龙岛石化、镇海炼化、古雷石化等大炼化项目的持续推进,产能依然维持中高速增长。
近年来,包括未来几年,石化行业以炼化一体化为平台横向延展、纵向延伸,做大做强细分领域,逐渐形成细分领域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在这种发展模式之下,企业一入局可能就跨入头部企业,并且凭借一体化的发展优势对传统企业形成冲击,从而造成行业产能格局的重塑,这些行业也将逐渐形成由规模效应和一体化构建的进入壁垒。
整体来看,未来5-10年中国化工行业产能将依然维持增长态势,产能增速大概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随着产能基数的不断增大,中国化工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并且随着装置大型化趋势的发展,中国化工在全球的竞争力也将得到显著提高。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产能扩张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压力势必进一步增大,在大炼化持续发展及传统燃料型炼厂“减油增化”的发展趋势下,未来新建产能也应考虑到潜在的竞争压力,在对产品发展潜力充分调研及对自身竞争力客观评估的基础下,合理规划产品结构,以创新驱动、科学布局、绿色低碳为发展原则,构建产品结构高端化、差异化、多元化的新型发展路径,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着力提升中国化工行业发展质量。
下一篇:最后一页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